英特尔李可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产业人才厂商专区

2010-09-02    来源:中国IDC产业联盟    
采访李可为老师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他谦逊温和,而从他平实质朴的语言和井井有条的回答中,你可以感受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质朴与严谨 开拓校企合作 2002年,英特尔宣布即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采访李可为老师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他谦逊温和,而从他平实质朴的语言和井井有条的回答中,你可以感受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质朴与严谨……

  开拓校企合作

  2002年,英特尔宣布即将在成都试产。此时的李可为老师正在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攻读集成电路方面的硕士学位。出于对专业的高度敏感,他很快从网上获知了这一信息,回国后也始终关注着英特尔成都项目的进展。

  “远在日本的导师也特地打电话提醒我这件产业里的大事,鼓励我在这个工厂里做些事情。”李可为老师说,他的导师是原金泽大学工学院院长、日本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04年我再赴日本,老师依然很关心英特尔成都封装项目的进展。”

  “我很看好英特尔入驻成都。”李可为老师说;“在03年,我找到了机会切实地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些工作。”就在这年樱花盛开的时节,李可为老师来到了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着手微电子技术专业的筹建工作,并与英特尔开始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2003年以前,微电子技术专业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尚属空白,成都电子机械高专是响当当的领域开拓者。从2003年5月李可为老师正式到成都电子机械高专任职到当年年末,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这门崭新的微电子技术专业在这所学校诞生了。“这是我们为配合英特尔成都工厂的用人需要,专门设置的一个专业。”他说。

  2003年10月,李可为老师第一次与英特尔方面接触。当时,英特尔上海和成都工厂的高管人员专程到学校进行访问。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也联合召开了几次校企合作协调会议。在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几个月来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专业很快获得了四川省教育厅的批准。

  “是2003年12月23日。”李可为老师永远记得这个令人兴奋的日子,“我们成为国内第一家建这个专业的高职院校!”他骄傲依旧,激动依旧。
 在新专业建立起来后,诸如教材、师资、课程设置等具体问题又浮上了李老师的心头。但是作为一名老师,他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学业。他关注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校能否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掌握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而在这个问题上,英特尔的帮助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5年秋天,英特尔公司与包括成都电子机械高专在内的七所高职院校,签订了“校企联盟创新职教”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对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内容都做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

  “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很多,但在当时,只有英特尔公司把校企合作落实到了法律文本上。”李可为老师说。这一备忘录的签订将校企合作纳入到一个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 签定备忘录之后,李老师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了这个文本,我们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真是如鱼得水。”
 
  收获累累硕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可为老师与同事们在强化教学的同时,还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科研工作和实习基地建设,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可视化员工培训系统联合实验室”。

  面对我们的疑惑,李可为老师细心地向我们解释了这个显得有些冗长的专业名词。原来,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传统企业往往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把新员工直接放在生产线上进行实习操作。

  “可是,在像英特尔这样的大企业里,这种培训方式是行不通的,它会影响正常生产秩序,因为每台设备每分每秒要出多少个封装件、多少个芯片都是有规定的,如果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肯定会影响生产效率。”李可为老师分析了英特尔封装厂生产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输送知识和技能兼备的人才,学校联合英特尔联手,筹建联合实验室,由英特尔把封装相关设备、工艺流程,生产过程等内容打包,由学校制作成培训课件,供教学使用。而制作课件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李可为老师的身上。

  面对复杂的生产流程,如何将每一步环节以具体、形象、生动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并形成一个可视化的系统,让李可为老师绞尽脑汁。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和同事们的努力,联合实验室与其他逐个合作项目在成都电子机械高专开花结果,微电子专业也成为业界和高专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一个专业,发展得如此迅速,这一点连校领导也感到很惊讶。” 李可为老师对专业的发展如是说,“这些动力来自于哪儿?我觉得就是源于校企合作。” 

  在与英特尔成都工厂开展校企合作的这五年间,对李可为老师而言可谓是硕果累累。除了建立起完备的教学、实习体系之外,他与英特尔合作的课题——“英特尔模式高职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了200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推荐作为四川省报请国家级的奖项之一,去角逐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全国高职同类专业中,迄今是该领域获得的最高奖,也是唯一奖。”今年,它所带领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主持的“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技术”建设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对自己的成果获得社会充分的肯定,李可为老师感到很自豪。

  除此之外,他还主持编写了国内封装方面的第一本教材——《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之前国内这方面的教科书多是翻译自国外教材,这一开拓性的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李可为带领同事们编写的一套微电子高职教材,也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不敢随便出版,因为如果内容不成熟,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我们很重视自己的声誉,何况这还关乎英特尔公司的声誉。”对于出版教材这件事,李可为老师显得很慎重。“但是这套教材,我们已经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了,现在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对于这套即将面世的心血结晶,李可为老师显得信心十足。

  迎接广阔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进一步推动这一年轻专业的发展,李可为老师一直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新的人才模式也被创造出来。

  “我们从08年开始实行双班主任模式。”李可为老师介绍到,“每个班级都有两名班主任。”学生在学校住的时候,就由学校的教师来进行管理。当学生外出顶岗实习时,就由学校从工厂聘请班主任,来管理学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这一模式后来还孕育了一个英特尔实验班。 

  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英特尔成都工厂的合作中,ESAP合作项目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并建立起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工程中心。“ESAP就是技能培训项目,也是目前工程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李可为老师介绍到。英特尔公司员工就是用ESAP进行设备培训,英特尔40多年来一直只面向内部员工的培训体系,也是在与成都电子高专的合作中,第一次开放给了学校。

  ESAP项目由四大实验室和英特尔在线课程组成。四大实验室涉及了自动控制系统、真空射频系统(为大连晶圆厂培养人才)、封装设备系统、平板显示实验系统。而目前已购置设备的自动控制实验室又涵盖了“工业过程控制IPC-200、柔性制造系统MAS、还有智能机器人。”说起这些凝结着自己的心血和希望的专业设施,李可为老师如数家珍。

  “这样四个大的实验室就构成了我们工程中心的主体。”李可为老师说。如果说四大实验室是ESAP项目的“硬件”,那么这一项目的“软件”就是英特尔公司提供的在线的课程。“英特尔将这些课程开放给我们,资源共享。”李可为老师说,“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才培训项目。”

  “得益于专业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省政府给了我们很大支持,学校在这个项目上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李可为老师感谢政府部门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据他介绍,学校新校区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其中近800平米的面积给了工程中心。学校还与京东方合作,在微电子技术专业开设了“光电显示技术方向”,今年开始招生。“有与英特尔的合作,以及校方、社会的大力支持,我们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完备的学习环境和实习设施,为产业培养更多适用的人才!”谈到这一新型教育合作模式的未来,李可为老师踌躇满志。

  “三年前成都工厂给我们一个评价:在所有合作的高校中,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最好、动手能力最强、综合评分第一。”在这五年间,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校园,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之才,李可为深感欣慰;说到在自己培养的学生当中,已有200余名进入英特尔工作,有的甚至已经晋升为经理人员,李可为老师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李可为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
 

李可为 成果推荐展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