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杨维平——我是一名志愿者厂商专区

2010-09-09    来源:中国IDC产业联盟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老师,为什么妈妈要偷看我的信?老师,为什么大人老是爱喝酒呢?一个个古灵精怪的问题让杨维平不知如何是好,他摸摸自己的脑袋笑着说:那是因为妈妈关心你们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老师,为什么妈妈要偷看我的信?”“老师,为什么大人老是爱喝酒呢?”一个个古灵精怪的问题让杨维平不知如何是好,他摸摸自己的脑袋笑着说:“那是因为妈妈关心你们,大人喝酒是因为他们需要点放松的方式。”这一幕发生在云南河口瑶山少数民族学校的课堂上,杨维平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第多少次下乡参与支援教书活动了,但是孩子们的童真言语却永留他的心中。

  2005年3月,杨维平第一次来到成都,帮助处理封装工厂生产运营事宜。而仅仅过了四个月,他就决定:留在成都!

  从美国的封装研发部门到丹麦的封装设计部,杨维平的足迹可谓遍布英特尔的全球工厂,是什么吸引了他留在成都?这位马来西亚华裔大男孩告诉我们,是成都的精神。“成都工厂连续512天产品无客户投诉、无质量问题,”杨伟维平骄傲地说,“成都精神令人钦佩,这里的志愿者活动也丰富多彩,员工的参与热情颇让人感动。”

  汶川赈灾

  作为著名慈善组织 “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资深(cancel)成员,看到成都工厂浓郁的社会公益氛围,杨维平被深深吸引,也自然地投身其中,活跃其中。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杨维平还在马来西亚开会,听闻成都发生地震的消息,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啊!成都不是地震区。”随后便与在成都的家人联系,但是由于地震的破坏,电讯一直不通。杨维平一方面惦记着家人,另一方面他也深知灾后地震灾区需要志愿者帮助当地人们恢复生活和维持生产秩序。于是在震后的第三天,杨维平便搭乘成都机场修复后起飞的第一班航班回到四川。

  所幸的是,在成都的家人都平安无事,杨维平松了一口气。于是,未作任何休息,杨维平就和成都工厂的员工们开始着手恢复成都工厂的生产,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就使工厂重新投产。“生产恢复了,我就想着要救灾。”

  救灾的第一步就是联系慈济,恰好这时,慈济的成员从台湾、深圳、上海等全国各地赶到了灾区。成都工厂许多同事们看到这么多人千里迢迢来救灾,都觉得非常感动。于是与杨维平一起加入了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洪流”。

  “大家身着统一的体恤,带着各种食物、衣服、药品等和慈济在当地的医疗团队一起深入到地震灾区”,杨维平回忆说。震后,本来就崎岖山路更加难行,越深入震区,环境也越加恶劣。但是,杨维平一行凭着热情和丰富的救灾经验,就地取材,购买蔬菜、粮食,并搭锅做饭,全力为当地的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帮助慈济的救灾团队分发衣物和药品,“我们不停地转送物资,并直接送到灾民手上。提倡直接救助,这也是慈济的精神。”

  投身“i世界”

  英特尔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的第二天便捐赠了灾区200万捐款,此后又将捐款追加到了500万。这笔资金通过中国红十字协会捐给灾区。这时,杨维平听说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将捐款变成学校或当地的基础设施呢?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灾区人们实施面对面的援助呢?”

  本着“直接”的思想,杨维平多次跟英特尔方面建议,希望以英特尔的名义用捐款为灾区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很快这个建议得到了英特尔方面的回应,2008年5月,英特尔宣布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追加捐款350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灾区重建教学设施和学生重返校园。并启动“英特尔i世界计划”,为灾区的学校建设了200间电脑网络教室,让孩子们能够通过“i世界”,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2009年,由 “i世界”计划捐助的100所学校的电脑教室开始投入使用。同时,英特尔的员工志愿者也一批批走进这些学校,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杨伟平是其中最热心的一员。“我们带了教材去和孩子们交流,给他们上课。同时也分享生活故事,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这些活动做的都很成功,从孩子们笑脸中,我们感觉到了我们确实踏踏实实为灾区人们做了些事情。”杨维平告诉我们。

  也是通过这无数次的志愿者活动,杨维平感觉到了成都工厂员工们高度的志愿者精神,“每次报名的员工都会超过预期的名额。每每这时组织者还会很不好意思的跟大家道歉,因为没有满足他们为灾区服务的心愿。”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仅2009年一年,成都工厂就有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英特尔员工走进灾区,以各种形式参与了支教活动。

  这一系列的支教活动,拉近了灾区孩子们与外面世界的距离,让那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在英特尔“i世界”计划的帮助下通过网络看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对未来多了憧憬和向往。而这对于杨维平来说是最值得骄傲和欣慰的事。

  “以前在美国和丹麦也做慈善,但是感觉没有在中国做事这么强烈。”杨维平很有感触的说道,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需要救助的人群还很多。“在这儿做慈善,我感觉到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别人,能有这样的体验我自己也觉得非常幸运。”

  有感于内心的触动,杨维平除了在四川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之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贵州山区、甘肃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杨维平至今记得,第一次去中国的西北地区,就被那里的缺水程度所震惊: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找到一个水井,打出来的水竟然还是浑浊的。这样的水要怎么用呢?杨维平告诉我们,“当地人只能将淘米和洗菜之后的水还要用来浇花和打扫卫生。甘肃的大多数地方都是光秃秃的草原,缺水是当地百姓的最大苦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数年在中国的志愿者之路,到过内地数个省区的经历,使得杨维平看到了边远地区的贫困,但同时也欣慰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贫困地区人们生活带来的很多改变。“我和妻子经常会去看望我支教过的山区的孩子们,我们感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在一年年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

  多年的志愿者生涯让杨维平似乎将自己的人生中的大部分精力都赋予了社会责任,并将责任融入自己日常的工作,因为,他认为,只有自己努力工作,才能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而对边远山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孩子们,他更是心怀拳拳,“我始终觉得,就算我只有一句话影响过孩子们,那我也心满意足。”最后,杨维平笑着说,笑容中投射出他对中国人民的浓浓情意。

杨维平四川凉州政协英特尔志愿者送教下乡活动
 
 

杨维平在中学英语教师培训上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