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不会死去 但未来将是互联网的天下互联网
多年以后,今年的“5·17”电信日必将作为新媒体的一个节点性里程碑。因为从这一天开始,犹如《共产党宣言》开篇第一句所说,“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现在,3G这个幽灵开始大行其道了。
手机离你有多远?打电话时,它紧贴你的耳朵;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机;走在路上,它就在你的口袋。手机,唯一带体温的媒体。
关于手机的可笑误解
人大教授匡文波提醒说,请不要将手机误会为简单通讯工具,它实质上就是迷你型电脑。事实上,手机的每一个新功能被认识,人们就惊呼一次:它对大众传媒的潜在冲击有多么可怕!而每一次惊呼,都让前一次惊呼显得是如此浅薄。
2005年英国地铁爆炸,第一张传输出的现场图片即为彩信发出,那不就是一份通过手机发送的数字化报纸吗?这是不是传统纸媒终于找到的数字化生存之路?
“这只是发挥了初级阶段的功能,大众对它还有更多可笑的误解。”3G门户网总裁张向东曾与本报记者对话说,比如过分夸大带宽影响,一直以为3G成熟后才会有手机互联网的应用;认为手机互联网的开始会从熟悉电脑互联网的国家和该国人群开始;承认手机的互联网接入能力后,却又将手机与电脑等同判断。
事实上,手机上网的应用开始根本不需要宽带,如同电脑上网的开始是从拨号方式的窄带开始一样。那么,最踊跃的手机上网用户从哪里开始?商业模式还是发端于美国,但3G最先获得成功的却是日韩。
为什么会这样?清华大学教授熊澄宇归结为东西方文化之别。东方文化讲究的是贴身服务,讲究炫耀性消费。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则认为,东方文化向来是文化古国,娱乐沙漠,而娱乐是3G用户的首要内容服务需求。
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可谓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最新数据说,今年1月中国发放3G牌照,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1亿,较去年增长133%。而在率先获得成功的日本,截至今年4月的3G用户数突破1亿。
人人的桌面都有一部电脑。比尔·盖茨的这个梦想在他退休时只完成了半步,另外半步由手机完成了——更让人释放想象力的是,在网络成熟、应用丰富的过程中,它可以与无数其他网络无缝连接,比如电视网络、电脑网络、银行网络等等。
为什么市场上曾经有电脑培训,却从来没有过手机培训呢?大头网CEO马腾把互联网划分为生产型和生活型两类,手机因为生活型产品属性,本身不需要培训学习。他的一个判断是:在即将看到的未来,生活型产品的应用将被彻底移动化。
未来10年传媒版图将会怎样?
3G时代及其以后,传统纸媒有没有未来?《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选择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做大做强财经网是财经杂志生存下去的必须。”
传统纸媒确实是在走下坡路了。坏消息不断——“灰色贵妇”《纽约时报》亏损及网络化转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改出网络日报、《新闻周刊》裁员等等——让人叹惋的是,它们都是严肃媒体。
“新闻不会死,但载体变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主编刘洲伟并不担忧作为一种专业分工的灭亡。对媒体产业来说,百年媒体品牌价值会在载体发生变化后重新集中,那些著名的杂志、报纸、电视台都会从原来的纸张、电视网络上转移到一个大互联网(电脑网络+手机网络)上来,并依然有独特的内容价值。
但内容价值确实发生了一次大洗牌。不到5年,电视、电台、纸媒已经有一半在这个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影子之中。现在,电脑互联网只是完成了“互联网概念”的第一步,手机的加入则让互联网概念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了传播学意义上的5W,让信息无限地接近真实。
每一个后来者都是迫不及待地出现,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前者难以从容应对。但前者优势的丧失,不代表价值的消殒,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上,会重新以新的形式,发挥出内容创造的价值——这是业界达成共识的一个阶段性判断。比如,亚马逊5月初发布了更适合阅读报纸的第三款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DX,将来类似的阅读器不管会不会真的拯救报业,但至少它为报业提供了一种可能。
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吴征说,未来10年各种介质都会存在,传统纸媒依然有生命,但是新媒体把未来最有价值的受众挖走了。但匡文波教授的预期更悲观:现在纸媒读者的平均年龄是40多岁,50年后谁来看报纸?
搜狐副总编辑王子恢认为,10年后的新闻版图无疑是互联网的天下,但是也许是PC版互联网和手机版互联网合而为一。倘若传统媒体延续百年前的办报思路,仍然扩大纸质发行的方式获取利润,迟早会灭亡。
技术一小步,传媒一大步。如果报业要在多媒体时代生存,就必须采用多媒体融合战略,接受网站、手机,甚至掌上游戏机成为新闻的新载体。只有超越印刷时代,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
毋庸置疑的是,手机新媒体给出的想象力空间,将让每一个有价值的创意,有更多的机会变成财富或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