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域名的坎坷“入根”路互联网
10月30日,韩国首尔,当地时间11点40分,第36届ICANN(互联网络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年会正在紧张进行……
作为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ICANN会议,超过1000名国际互联网界知名人士参会。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大多数人都为了见证被誉为“互联网40年里程碑事件”——《“.中国”等非英文域名后缀快速通道实施计划》的命运。一旦通过,意味着明年全球首批超过20个国家的网民,将使用自己的母语访问互联网,不论身在何处。对于全球华人来说,“.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俗称“入根”,将会给互联网应用在中国的普及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是否允许通过中文等其他非拉丁字母语言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决议,现进行举手表决。”ICANN会议主席彼得·邓加特·斯拉什话音刚落,委员席上,相继出现一双双不同肤色的手,“一双、两双、三双……”I-CANN中国专家张健在心里暗自默数,一颗悬着的心缓缓放下。然而,突然有位委员投了弃权票。
此刻,张健脸上表情淡定,但额角出现了隐隐的汗珠,桌下的两只手紧握着。
“中文等其他非拉丁字母语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名字符的决议,获得通过。”当斯拉什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张健和四位同事站起身来,相互拥抱,周围其他国家的同行也纷纷向他们伸出手表示祝贺。
根据这项最新决议,包括中文、阿拉伯文、韩文、日文、希腊文、印度文等非拉丁文字域名均可以被用于互联网国家顶级域名。国际互联网域名体系向包括中文在内的诸多语言文字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这是互联网40年前发明以来最大的技术变革。”全世界16亿网民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的是拉丁语以外的语言。I-CANN主席斯拉什在会议中表示:“这项变革不仅对今天一半的互联网用户十分必要,而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它将影响超过一半的未来的潜在用户。”
2001年3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技术人员第一次远赴美国参加了第48届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会议。可是没有一个外国专家愿意耐心倾听中国技术小组对中文域名价值的阐释。
为了引起国际互联网对中文域名的关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专家广泛联络,先后联合港澳台等地的互联网信息中心成立中文域名协调联合会,共同研究中文域名技术问题。随后,日本和韩国也加入进来,组成联合工作组JET……这一切的努力终于让IETF再度重视中文域名,向CNNIC发出了邀请函。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国际协调,CNNIC主导制定的《中日韩多语种域名注册标准》、《中文域名注册和管理标准》先后获得国际互联网技术标准制订组织IETF的批准,破除了纯中文域名在全球互联网及域名系统中使用的技术障碍。
至此,“.中国”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的技术难题或国际标准问题逐一化解。中国的专家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个旁听者,完全得不到一个互联网大国应有的尊重。现在,中国籍专家的比例越来越高,掌握的话语权越来越多。
今天,“我的名字,我的语言,我的互联网”终于得以实现,使用中文域名上网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一切除了中国互联网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外,更离不开中国经济实力的有力支撑。回首“.中国”即将实现全球访问的坎坷路,我们既辛酸又坚定。在中华巨龙腾飞的过程中,“.中国”入根事件终将载入史册,给未来中国乃至世界互联网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