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谋“变” 中电信为IDC做“心脏手术”
2010-08-31 赛迪网 编辑:逄丹
全业务运营时代,三大运营商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服务与内容的“软实力”上,因此中电信不惜放弃传统的数据中心商业模式,为服务提供新的载体。
一直颇为平静的运营商数据中心设备集采将起波澜。
近日,《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获悉中国电信将于9月在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正式开展下一代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测试,测试持续4个月直到年底结束。
据记者了解,这是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首次针对数据中心交换机进行的选型工作,而在此之前,数据中心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城域网交换机或园区交换机。其中,共有六家厂商入围,分别是思科、H3C、瞻博网络(Juniper)、IBM、Force10和Arista。
一位入围数据中心交换机选型测试的厂商人士向记者表示:“当前运营商数据中心的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不过随着数据中心业务迅猛发展,早期采用的传统城域网或园区交换机已经无法胜任当前数据中心建设的需求。因此,运营商开始尝试采用数据中心交换机来解决问题。”
而这反映出运营商摆脱管道运营商命运的迫切心情。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三大运营商已不能再依赖于传统的管道服务来实现差异化竞争,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与内容的“软实力”上,而服务和内容的物理载体就是数据中心。
因此,交换机作为数据中心的“心脏”,迫切需要谋变。
交换机谋“变”
《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了解,五款针对数据中心应用场景设计的交换机入围了本次选型测试,分别是思科的Nexus7000、H3C的S12500、瞻博的EX8200、Force10的一款S系列交换机以及Arista7500交换机。
中国电信在本次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测试中,要求交换机需具备高端口密度、无阻塞交换架构、业务调度和精细化服务质量控制(QoS)以及绿色节能等特性,而这五款产品均符合。
另一位参与中电信数据中心交换机选型测试的厂商人士告诉记者,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数据中心流量再也不像传统的数据中心,只有简单的汇聚型流量,相对固定的交互流量,而是呈现高度的不定向突发性,传统的城域网交换机难以满足突发流量处理的要求。
因此,面对高负荷、大突发、流量模型复杂等数据中心应用场景特点,就需要交换机采用无阻塞交换架构,从而保证在任何流量特征的环境下,交换网提供“无损”交换。而之前城域网交换机主要提供“尽力而为”的交换能力。
此外,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采用无阻塞网络架构也是交换机支持40G/100G接口的唯一选择,因此,交换架构的选择可以作为甄别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的最典型特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未来数据中心的交换全部统一到IP上的趋势,即交换网络、存储网络和计算网络实现“三网融合”,无阻塞交换架构也是必须的选择。交换容量、端口容量和端口速率也是衡量系统交换能力和未来可扩展能力的关键指标,以应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流量激增带来的挑战。
改变的根本是商业模式
通过交换机、服务器等数据中心设备变革,运营商将实现从传统的管道提供商向“内容和服务”提供商转型。
“新一代数据中心提供的主要业务将是内容和服务,从而彻底改变原来运营商以机柜、带宽等基础资源出租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大的差异化竞争能力以及更高的商业价值。”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康楠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运营商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上,还有运营商自身业务的商业模式。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已经成为运营商未来自有业务发展的趋势,而传统的数据中心显然是不符合云计算的发展要求的。
与此同时,新一代数据中心也成为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推动三网融合业务发展的必备条件。这是因为,三网融合业务的最大亮点就是高清和3D视频业务,而传统数据中心的存储能力与带宽提供能力已经无法胜任高清内容乃至3D内容的播出。
内容为王时代,只有谁抓住“内容”,谁才能抓住用户的心,因此,在新的环境下,数据中心将承担运营商业务转型的更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