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 正文

“用户为应用买单”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规律

2009-08-05 比特网

 
    前几日,移动飞信官网公告表明,8月1日起施行付费飞信会员措施,消息一出即招致一片议论。用户缘何对收费措施如此激烈?如此抵制?笔者深入了解后得知,原来很大一部分用户误以为飞信短信业务将开始全面收费,后证实仅是飞信推出的飞信会员才收取月功能费,即飞信普通用户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

  飞信最大的实惠特性是可以通过PC免费向手机发送短信。有效嫁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沟通,兼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双重应用。而习惯免费的中国网民对从来不用付费或已经不再付费的事情再翻过头来收费,总是心里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如果完全是这样的心理笔者尚可理解,可是在移动飞信澄清资费问题之后,仍有不少人表明,凭什么飞信会员就得收费,群众困惑的原因笔者认为值得深究。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

 据易观国际《中国手机应用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09》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用户可接受收费的应用主要是手机游戏和手机银行/支付,其比例分别为47%和31%。而在由益派咨询、好投网联合举办的2009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商业与投资机会专题研讨会中得到的最新移动互联网研究数据表明:超过50%的用户愿意接受手机上网应用的单独付费。

  飞信此次推出付费会员措施,缘何引出这么多关注?仅仅是简单的资费误会引起的么?笔者认为没有那么简单,应该深入剖析用户反应的心理。数据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是有着良性发展的市场需求的。而国际上,日本韩国已有良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吸引人的资费而使移动互联网快速应用到居民生活之中的正面案例,反观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尚在起步,摸索阶段,发展很慢。到底是什么困扰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呢?需求已经有了,供应商也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了,到底是什么还在阻碍发展呢?

  笔者认为是“商业模式!”

  没有赢利点的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社会或许会存在供需失衡,但一定不会存在没有赢利点的商业模式。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外乎两种,向用户收费,或向企业收费。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应该向用户收费,用户使用这些应用服务,理应为此买单。

  互联网使中国网民养成了食一切“嗟来食”的习惯,互联网对中国网民而言,宁难勿缺! 但,笔者还是要请广大用户注意:请不要混淆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

  当你从话费清单中看到话费、短信、增值服务、数据业务时,你或许会去质疑这个收了多少费,我实际有没有用这么多费用,而一般不会质疑它是否应该收费。付费,就是手机应用的代言词,手机上的应用天生就是付费的。 而互联网则是免费的代言词。两者从本质上就不一样。

  再者,手机和个人息息相关,或许你有好几个QQ号码,好几个MSN账号,但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手机是唯一的,手机号是唯一的。如此“独一无二”,手机上的每一个应用就更应该是符合个人行为习惯的,个性和贴身的。而互联网是宏观的,海量的,随机的。

  就算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为什么用户就应该为移动应用买单呢?

  笔者认为,因为需求方是用户。需求方付费给供应方,难道这不符合逻辑吗?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产生是为了用户需求而存在的,供应商向需求方收费,符合逻辑。移动互联网不是为了发广告而诞生,所以,它没有必要向企业收费。或许广告费是未来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部分,但目前,其最本质的商业模式就应该是需求方(用户)付费给供应方(SP/CP)——用户应该为你希望得到的移动应用买单。

  请注意,是“用户希望得到的”移动应用买单。

 

      以飞信会员为例,飞信用户1.8亿,服务号一个客户容易,服务好100个客户很难,因为大家的需求都不一样。所以,势必出现一种现象——定制化服务,即专项服务。就面对部分有此需求的用户而推出的。简言之,飞信会员推出的八大功能,且不议其实际作用如何,它单就某些有此需求的用户而出,即节约移动的服务成本,又能满足部分飞信用户更高的应用需求。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DIY,基础部分加上你个人想要的增值部分最终变成用户与厂商各取所需,物尽其用。

  照理说,此种服务措施已屡见不鲜,用户应当不难理解猜对,可为何飞信付费会员措施会招致如此多的疑问呢?

  笔者认为,终究其因,是用户习惯所致。

  前边已经说过,习惯免费的中国网民对从来不用付费或已经不再付费的事情再翻过头来收费,总是心里愤愤不平,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可却从不曾想过,之前的免费或者之后也一直延续的免费服务已经让你受益多少了呢?比如,本来路边可以随便停车,突然某天发现来了个停车管理员,跟你要车费,你一定会说,以前都不收,怎么今天开始收费了?觉得不公平的当儿,,却不曾想过原本你每天都应该按照200元罚单的价格来缴纳违章停车的“停车费”。就好比当我们从一开始用的就是不收费的盗版软件,并早已习惯了之后,突然有人站出来要收费,否则就黑屏,你又是什么感觉呢?

  用户的这种心理笔者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认为,我们应该从这次中国经济危机中看到,违背基本的供需法则,最终将导致经济失衡,结果仍然会回归本质。如果一开始移动互联网就对用户免费开放所有的移动应用,最终又会变成信息泛滥,SP/CP良莠不齐另一个互联网似的生态环境。

  移动互联网会不会替代互联网,笔者不敢妄下评论。但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本质的区别,却一定是要搞清楚的,而此次用户对移动飞信推出的付费飞信会员措施的强烈反应则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网民的互联网消费观念——“免费”,中国网民依然用互联网的眼光来审视飞信,却忽略了,飞信是跨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双平台的IM应用,所以飞信业务兼具互联网免费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收费模式。中国网民依然用互联网的眼光来审视飞信,却忽视了付费飞信会员这一措施表达的不仅仅是飞信开始收费这个含义,更多的是已经表明中国移动向移动互联网的延伸和覆盖。

  无论如何,如此看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还不能指日可待,移动互联网的观念还得再普及推广才行。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培育,用户还需要进步一引导。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