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即彼:存储系统的分布与集中存储与灾备

2015-05-21    来源:TechTarget中国    编辑:Julian
超融合系统与软件定义的存储都是伟大的技术,但在单一环境中它们必须选择集中式或者分布式两者之一。

超融合系统与软件定义的存储都是伟大的技术,但在单一环境中它们必须选择集中式或者分布式两者之一。

有些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将它们分解成离散的任务,分配到一批不同的人手中,希望通过责任分摊,这项工作可以更快完成。还有一些问题的专业化要求更高,把它们分配到一两个拥有所需专业技能的人手里,这样做显然更有意义。

虽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完成工作的方法,大多数公司通常都同时采用了两种方法。例如,许多公司都将人力资源、财务、设备等后勤部门进行了集中。这显然是有效的,因为这些部门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论服务对象属于哪个业务部门——这样避免了重复工作与重复支出。然而,同一家公司可能保持者彼此独立的销售团队及其配套功能,他们负责各自的产品线。这种做法也很有效,因为销售任何一个小器具都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知识和战术。

因此,公司通常都在集中和分散两张方式下运行良好。除了IT部门。

对于IT,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情况——要么完全集中,要么完全分布。看起来每隔8到10年,很多IT部门就要改弦易辙一次,要么将一切操作集中,要么将操作扩散出去。对于高喊“集中!集中!集中!”的厂商,这就是一个福音,直到集中的魔力彻底悄无声息,他们才又换档,转而劝告“分布!分布!”对于厂商,这也许不错;对IT部门,这是噩梦。

对于存储环境,变化尤其困难。存储是一切IT活动的核心,大多数公司都有很多存储,依赖存储,并切实有效地管理存储。而且由于它占据了太多的IT预算,并承载了几乎所有的企业信息,要改变它的发展路线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海量的花费。

非大型主机计算环境的集中式存储刚满20岁,但在某些方面,它已经被宣告死亡了——如果不是奄奄一息,也至少是快被榨干了。超融合基础设施及其同族兄弟软件定义的存储(SDS)是现代IT厂商的当红炸子鸡。这些新型架构彻底打破共享、集中、通过网络的存储资源的模式,取而代之以依赖于共享每个服务器的本地存储资源的集群,基于服务器系统。

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倡导,并且在提示它可以运行在商业硬件之上后变得更加诱人。不管怎样,在软件定义存储的宏大方案中,软件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可以克服廉价硬件所带来的限制。

软件定义存储的灵活性,扩展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以及通过单一实体实现存储、计算、网络和虚拟机管理层的思想,都是实实在在可以带来的好处。但是,你知道“但是”要来了,对不对?这种分散,搭积木的方式也有一些显著的不足之处。

服务器虚拟化风行于数据中心,主要是因为它在一台服务器一个操作系统的模型上提供了成本节约。随着一台服务器上可以托管多个虚拟服务器,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降低,硬件维护需求也随之减少。你只需更少的维护花销和维护人员来管理和维护一个庞大的服务器,而不是很多分散的小服务器。这显然讲得通。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共享存储。当你可以在一个地方更经济,更高效地完成一切时,为什么你要分别维护存储口袋里藏着的数十或数百台服务器?

因此,服务器虚拟化和网络共享存储有一些相似的概念,目标和好处:集中并减少所需硬件的数量,生活因此变得轻松了许多。

但是,软件定义的存储并没有真正遵循这种模式。尽管表面上,软件定义存储许诺将操作负担从硬件转向软件,但它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共享网络存储使IT只需要维护为潜在的数百个虚拟和物理服务器提供集中存储资源的单一单元。维护、管理和其他操作也作了集中。而超融合基础设施——无论是单一产品形式或者以纯软件的发行形式,必要的硬件数量可能远远高于集中式存储。

当你在建造你的超融合环境时,你正在添加越来越多的服务器硬件。于是,随着安装的日益进展,有越来越多的CPU,DRAM,接口,网络连接等等需要支持和维护。与此同时,所有这些资源将仅仅为运行在超融合孤岛里的应用程序所用,因为大多数超融合基础设施和软件定义存储产品基本上是封闭式系统。

软件定义存储和超融合系统在数据中心里肯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这些地方很可能是针对特定应用(例如VDI或Exchange),而不是作为数据中心的主要存储。也许有一天这些技术能够胜任数据中心的主存储,但他们将不得不更像公司那样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在单一环境里采用分布和集中两种操作模式。
 

1
3